首页|杏宇注册_登陆平台
首页|杏宇注册_登陆平台
首页/英爵注册/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13 21:25    文字:【】【】【
摘要:首页/英爵注册/首页 作为农耕时代重要的经济形态及组织,传统手工艺是祖国宝贵的人文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人文精神和经济价值。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传统

  首页/英爵注册/首页作为农耕时代重要的经济形态及组织,传统手工艺是祖国宝贵的人文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人文精神和经济价值。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困难,传统人文精神弱化,传统手工产业发展堪忧。在前述背景下,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团委在上级团委指导下,对传统手工艺遗存较为丰富的皖西南地区手工业生存与发展现状实施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探究其技艺流传、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问题。

  具体来说,项目基于徽州地区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留存,调查典型手工业的传承故事、生存现状,通过学生暑期回乡就近调查走访其历史源流、传承故事、工艺特点、生存现状、发展问题等内容,并通过图文、视频网络直播,记录和宣传传统手工艺,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更好发扬传统手工艺人文和经济价值。

  此次调查主要以皖西南黄山、安庆、池州、芜湖、宣城5个徽州典型地区近30个样本进行实地调查,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和文件精神,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展,包括实地观察、深入走访、问卷调查,获取皖西南地区典型传统手工艺的现状资料,在此基础上队员撰写调查日志,团队在队员调查日志基础上分析调查内容,探讨并得出结论。

  在调查安排上,队员们分别对群众和手艺人进行了深入走访,对具体传统手工艺资料的发掘、生存现状、生产过程、存在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整理。在访谈内容安排上,队员们了解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述求,并试图寻求解决意见。调查如实反映传统手工业在皖西南发展现状,队员分别与传统手工艺见证人、传承人展开采访,力求全面、细致、客观,既反应传统手工业发展传承好的一面,也不避讳发展被破坏遗失的事实。同时,发放《传统手工艺及手工产业生存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构建调查总结报告。

  我们对队员的日志和报告提出了具体要求:(1)一定要原生态、清新简洁,包括内容与表述。(2)报告中的案例及照片,可选取典型事实和场景说明问题。图片一定要有说明。(3)加强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资料的学习、交流,提升调研能力与水平。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走访、思考、总结及网络直播过程中,队员们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生动展示了皖西南地区众多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不少队员在调查、采访基础上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展开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

  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同学反映传统手工艺发展传承出现断层,多数传承人工作环境较差,青年人对传统手工艺关注度不高。但也有不少同学发现政府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逐年增加,市场对传统手工艺的需求不断升温。把这些调查报告放到一起分析后,我们发现传统手工艺发展存在几个共性难题,如传承困难、市场日益被挤压、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够等,不过从长远来看整体是好的,而且不少传统手工艺在政策与市场引导下,开始了蓬勃发展。具体结论如下:

  1.后继无人,传承是大问题。作为农耕社会经济形态的遗存,很多传统手工艺失去了在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其市场受到了极大挤压,青年一代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较低,面临被遗忘和被淘汰的命运。同时,基于收益的低下、生产过程的原始、生产地点多处于农村和小城镇,传统手艺很难受年轻人重视和关心,由此造成的传承困难是时代性的难题。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特殊性,如技术保密,其工艺只留传于家族中,有的只是口传心授,这些问题给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效益低下,发展是大问题 。受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发展缘故,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多数保留着传统手工技法,工艺制作流程较慢,经济效益低下,这给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图示表明,由于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形式单一、政府政策支持尚不完善等原因,传统手工艺及产业很难适应市场化需求,在大机器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今天,其生存空间急速受到挤压,生存发展困难重重。

  1.关注度尚可,支撑基础薄弱。调查期间,团队找不到调查项目所在的地址是常发生的事情,询问当地居民更是无人知晓,这充分说明了传统手工艺所受的关注不够。由于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不高造成推广传统手工艺是现存的一个极大的问题。

  如图所示,有点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人数占四成,人们了解传统手艺的渠道主要是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这表明传统手工产业的社会关注度处在较高水平。调查过程中发现,单纯了解、被动认知占多数,这是一种典型的“疏关系”,相比而言,深入调查、主动支持的人数极低,从亲朋好友“亲关系”渠道获得的较少。感兴趣和打算从事传统手工艺工作是不同的概念,由此造成的传承与发展困难是必然的了。

  2.政府逐步重视,枯木又逢春。调查期间有的传承老艺人激动的告诉我们,现在传统手工艺发展转好与政府的大力引导密不可分,由于政府相关文件的出台及相关申遗活动的开展使得传统文化从幕后被搬到了台前,传统手工艺开始逐步走向发展。在池州市青阳县丁桥镇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将传统手工艺申报文化遗产,并从资金、场地、设备、人员培训、市场宣传等方面予以专项支持,促使传统手工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在各地的走访调查中,此类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传统手工产业发展的模式已取得相当好的成效。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手工艺开始逐步做大做强。在池州市杏花村调查期间,队员们发现博白县把编织产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扶持,专门成立工艺品研发中心,并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形成了“旅游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了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手工艺品制作、生产、销售的发展。

  调查表明,消费者愈来愈看重传统手工艺产品蕴含的文化价值,如文化底蕴、地方特色等,同时对其质量、材质、工艺也表现处相当高的认可度,这极大支持了传统手工产业的发展。

  2.技艺需创新,政府须更深入参与。技艺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调查时我们发现很多传统手工艺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自我革新技术、管理等要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努力把本就充满魅力的传统手工艺由优秀推向卓越,但整体来说技术和管理创新、政府支持方法和力度还有待改进。

  调查发现,在市场需求升温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产业亟待有效的政策扶持、自身创新和社会关注,对此,政府、社会都应做出更大的努力。

  3.适应形势,全民参与。从调查结果来看,皖西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现状整体是好的,但是如何呼吁更多人来参与传统手工艺,如何使传统手工艺适应市场化需求确实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发现,高达九成以上的民众支持建立传统手工艺展览馆,保存、传承、发扬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这表明传统手工技艺的群众基础、社会支持程度是非常好的,因此,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但需要更多相关方,包括政府、社会人士、传承人聚集发展合力,共同为传统手工产业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切实努力。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目前已经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步发展成型,形成独有的制作和销售模式,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逐步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同时,新兴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也给传统手工艺的投资融资、人才聚集、制度创新、市场推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调查实践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实地参与调查,将我们的思想、实践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获得成长的能量,实现能力的提升。通过对皖西南传统手工艺生存现状的调查、走访,获得皖西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思考出路,最终获得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更好发扬传统手工艺人文和经济价值。

  追求服务社会和锻炼学生的双重价值,这是皖西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现状调查项目的根本目的。通过五十多名队员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收获了新知与成长,我们将继续坚持为皖西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建设而行动、思考、付出,同时呼吁和邀请更多人来参与我们的行动。

  [1] 廖育群,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M].大象出版社,2009.

  [2] 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樊嘉禄,陈发俊,张程.安徽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现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方利山.关注“中国草”在西递――黟县麻布手工纺织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利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生产技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障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听障残疾人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任务。传统手工艺与听障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听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更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现实选择。2017年3月12日,由文化部等部门联合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手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1]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发展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帮助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由此可见,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听障生掌握传统手工方面的职业技能,发挥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听障生与生俱来的视觉和超乎常人的模仿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一技之长的听障生,是实现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1.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传统手工艺生产、销售受到了较大影响,出现了传承人高龄化、观念守旧、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逐渐萎缩的生存危机。首先,传承人高龄化问题凸显。根据文化部于2017年2月10日的《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可知,在世的部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一半以上超过70周岁,尤其是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多数都无法完全展现技艺,因此,开展抢救传承人的记录工作迫在眉睫。[3]其次,传承人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家族式”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观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代际传承社会结构。继承人获得技能的方式大多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对完整、细化的设计工艺流程还无法上升到专业理论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人才职业化、规模化的培养。第三,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由于数控加工、注塑成型等一系列工业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批量规模化生产致使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不断下降,加之老一辈留下的手艺多数都学习周期较长、收入相对较少,而年轻一辈又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有继承传统技艺想法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有数据表明,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不足1%,高级工艺师仍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不足20%。[4]2.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开发利用的优势首先,传统手工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其制作过程具有技术性和严谨性。听障生虽然听力有别于常人,但他们不易被干扰,学习认真,并具有眼敏、心静、手巧、志坚的身心特点,做事专注,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因此在手工制作上往往比正常人更有天赋,在教师的鼓励和细心指导下,听障生更容易掌握这些传统技法。其次,将传统手工艺资源引入听障生职业教育,培养听障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掌握一项手工技能,拓宽其就业渠道,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与顺利融入社会的核心。第三,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传统手工艺,对延续历史文脉、培育文化自信、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让听障大学生掌握一门手艺,不仅能够使其自食其力,还能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出一份力。3.传统手工艺融入听障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5]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6]因此,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与实践,让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的职业教育与学习,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方面可以解决听障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达到教育扶贫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对残疾人固有的看法和印象,体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1.培养方案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手工艺除了需要政府、社会各界支持以外,还需要职业院校担负起培养继承人的责任。要科学开发利用听障生的优势,开展传统手工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从2021年全国24所聋人内地单招本、专科院校招生专业来看,目前只有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少数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听障生的身心特点、特长爱好,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开设了有关传统手工艺专业。[7]而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大体与正常生相同,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常规专业,对听障生的优势和潜能没有有效开发,导致了听障职业教育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处于薄弱环节。此外,职业院校听障生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普通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总体差别不大,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传统单一,缺乏个性化。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听障职业教育对传统手工艺专业的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技能”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扎实的手语沟通能力。但从目前来看,既会手语又懂传统手工艺的“双能型”教师储备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手工艺专业选调而来,没有特殊教育的学习背景,对听障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还不够了解,手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听障生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还有一部分教师原本的专业是美术、艺术设计等,没有传统手工艺专业的学习背景,传统手工艺的技法也是从书本、视频中自学或参加短期培训得来,对传统手工艺的具体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创作元素构成及工艺制作细节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导致手工艺传承陷入了仿制和临摹误区,这种重制作成果和单纯展示技法而轻视内涵的做法,使传统手工艺传承失去了原有的灵魂。3.学生实训场所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开发听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听障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但从目前手工艺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有的院校顶层设计者主观上更倾向于建设热门专业实习基地,没有把传统手工艺与热门专业同等对待。另外,受师资、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制约,传统手工艺实训场所数量不足。第二,目前多数院校的手工艺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为独立建设、独立使用,仅限指定专业课上课时使用,课余时间采用封闭管理模式,造成实训场所闲置、使用率低,缺乏开放性和共享性。第三,一些院校手工艺实训基地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拓展,运行模式单一,没有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缺乏深入市场的实践经验,影响了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方都迫切希望学生能在手工艺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而有的企业却抱着担心影响正常生产的心态,致使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停留在签约或挂牌的消极被动状态,校企合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4.参与主体不够广泛,运行机制有待健全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实现传承应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来支持,也需要学校与残联、行业协会、民间艺术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支持听障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还有待完善,有的地区还存在特殊教育摆不上位置的情况,认为残疾人毕竟占少数,也不是教育发展的硬任务,对残疾人教育的鼓励政策、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投入较少,尤其是在听障生传统手工艺实习基地建设上投入的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明显不足。另外,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也不够深入,致使传统手工艺在职业院校的传承成为了薄弱环节。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科学发挥听障生的优势,加强手工艺类专业建设。听障职业院校应借助具有地标性的民间手工艺术资源,依托学校现有的艺术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根据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传统手工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采用“专业+特技+就业/创业”手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甄选适合听障生的传统手工艺方向,以突出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能就业、创业的社会所需人才。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传统手工艺专业方向,使学校的专业方向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及职业性。第二,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听障生的学习效果。学校要科学构建专业性、技能性、通识性的传统手工艺课程模块,合理设计培养听障生的基础、提高和精英三个阶段的训练课程和项目。针对听障生的特点和优势,科学设置具体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和具体训练安排。一是专业课程要全面渗透色彩、造型、构图等艺术元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二是在实践环节引入企业、职业技能课程,把真实项目带入课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技艺,要指导听障生反复练习琢磨,将其转化为作品设计和创作的灵感来源。三是通识课程除了要贯穿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等内容,还要加强对听障生传统手工艺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的熏陶,提升听障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传承能力首先,要加强手工艺教师手语和手工技艺的培训。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需求,选派具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手语培训,提升与听障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传统手工艺有关的科研技能训练、教学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技能和创作水平,力争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组建“专任艺术教师+传承人”教学团队。一是要聘任校外手工艺传承人充当兼职教师,与非遗大师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定期与校外手工艺传承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特色课程和实践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体系。二是学校可建立非遗大师资源库,定期、分批地邀请地方知名传承人,举办“非遗大师进校园”文化沙龙和艺术展览,让全校师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三是学校可采取请专家“传经送宝”的方式,邀请专家现身说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讲解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传授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这样有助于本校教师冲破思维定式、实现自我拓展与实践技能的提升。3.建设听障生特技工作室,增强传承实效听障特技工作室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载体,也是听障生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其建设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手工艺传承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校内特训、校外实习创业、就业一体化特技工作室建设,是真正提升听障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学校除了要重视校内实训工作室建设,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地方行业协会、残联、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工作室。根据创业、就业市场及听障生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等相关要素,按照满足听障生学习、特训、创业就业一体化的标准,明确特技工作室的师资、资金、设备投入及建设数量。其次,创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提高实习实训场所的利用率。例如黑龙江某高校就采取了“工作室制”的管理模式,即有效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生申请成立公司,学校免费提供场所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创业。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特技工作室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特技工作室内部的组织机构,明确特技工作室团队人员职责分工,在教师指导与学生配合的基础上,形成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益,保证运行质量。第四,积极与企业对接,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听障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实践技能,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本领。4.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保障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有效传承,是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认真贯彻和落实,也是残疾人打开幸福之门的新途径,尤其是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残疾人艺术人才培养。[8]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自觉承担残疾人民生事业和实现教育公平的主体责任,把传统手工艺在特殊教育中的传承当作一项基础性、常态化的工作来抓,从资金支持、人力资源配置、场所建设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政策倾斜,为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有效传承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另外,学校在特殊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承担起主导责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如联合非遗行业协会、残联、手工艺企业等社会力量组成行业联盟,确定内设管理结构、组织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传统手工艺传承搭建平台,特别是在传承路径拓展、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协同发展、深化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优质传承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市场利用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生存能力的重要方式。旅游开发能够帮助遗产摆脱依靠外力扶持的被动状态,形成自身生存的能力,减轻政府经济负担,形成遗产自我生存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旅游活动能够为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来源,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能激发当地民众文化自豪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带来社会效益。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合理的开发是对其最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商品开发是基于传统手工艺类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观光展示营造、体验活动策划、旅游商品设计等一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展,是从文化遗产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转化过程。受到广泛关注的开发模式包括博物馆、休闲演艺、节事旅游、旅游商品等基础性的开发模式[1],创新型的开发模式包括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实景舞台式、文化园区模式、民俗自然村等[2,3]。本文在游客调查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市场开发优化策略,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商品开发能够取得更好的市场反响。

  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的重要环节,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活动,提升非遗的文化影响,实现非遗经济效益,所以物化商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衍生性的重要方向。在由于各地的历史风俗、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各具特色。即使是同一类别,在不同地方也存在技艺技法、图样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传统手工艺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旅游商品开发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为物化商品的开发模式。

  适于进行旅游商品开发的非遗资源以传统手工艺为主,主要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大类,除此之外部分养生类医药也能转化成为旅游商品,比如阿胶制作技艺能够产生阿胶商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

  非遗类旅游商品包括:非遗技艺制作的收藏性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等工艺美术作品;非遗技艺制作的实用性生活物品,如柳编、竹编的各种日用品;非遗技艺制成的地方特色饮食,如采芝斋苏式糖果是广受欢迎的旅游购物品;非遗相关出版物,以非遗为内容的书籍、音像制品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各种创意商品,如提取戏曲人物元素绘制的T恤衫。其中前三类是基于非遗技艺直接产生的物化商品,是原汁原味的非遗物化商品,第四、第五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次级衍生商品,占市场比重很小。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分析包括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一手数据是2015年10月于北京“国际设计周”大型节事活动中的“手作之美”展会进行一手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38份问卷,问卷围绕“游客对传统手工艺发展方向赞同程度”这一主题展开。二手数据是天久旅游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市场调查问卷数据,于2013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苏州的重要旅游景区随机发放问卷,共回收10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784份,问卷以游客对旅游商品市场的态度、感知为题项。本文已取得对二手数据的使用许可。

  旅游商品市场是国内旅游消费中的一块洼地,不能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缺乏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市场最主要的问题。旅游购物是游客的基本需求,但现在的旅游商品市场并不能提供满意的购物体验。根据游客购物消费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784份游客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常在旅行当地购买旅游商品的占到总数的62%,但是对最近一次国内旅游购物体验持非常满意或满意态度的游客只有56.8%。游客认为旅游购物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在于商品特色(55.6%)、商品质量(52.5%)、商品价格(51.4%)。现在的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产品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缺乏特色,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品都一样”“在自家也能买到”“老套没有新意”等评论是游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说明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颖的旅游商品是市场短缺的。旅游商品市场存在档次不合理的问题,存在两极分化,即奢侈化和低劣化,国内的旅游景区及周边销售的商品要么是珠宝、工艺品等奢侈性商品,要么是全国各地都一样的低端旅游纪念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消费吸引力。

  具有当地特色、携带方便、有纪念意义、价格合理的旅游商品最受到游客青睐,在追求商品质量和文化性的趋势之下,传统手工艺开发旅游商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游客调查问卷数据表明,旅游者最希望国内景区购物在“商品特色”方面做出改进,比重达到55%。影响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因素中,具有当地特色(88.6%)、携带方便(56%)、具有纪念意义(53.4%)和价格合理(52.3%)是最重要的因素(表2)。而传统手工艺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充分的地域特色,具备开发游客满意的旅游商品的良好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浪潮冲击之下,传统手工艺商品一度被机器制造商品所替代。伴随社会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大众对手工商品价值的认识加深,精工细作的手工制作商品重新受到市场欢迎。手工艺商品融入匠人的构思和智慧,不同于机器制造的批量化生产,手工作品没有两件是一模一样的,这也使得手工艺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性和纪念意义。依托传统手工艺资源可以进行多档次多功能的旅游商品开发,既能够开发有实用性的生活物品,又能够开发有美观性的工艺美术商品,满足产品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是弥补国内旅游商品市场不足的重要发展内容。

  非遗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是脱离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与现代人生活脱节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传统文化商品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实用性下降,原有的功能已经不被现代生活所需要。比如年画的张贴已经在城市中较少使用,使得木版年画的传承状况堪忧。其次是部分传统手工艺的样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作品往往沿袭着传统的审美观,图样、主题、色彩搭配不与时代同步。比如说传统的刺绣旗袍,纹饰鲜艳而复杂,但是游客欣赏之余购买率很小,因为觉得 “图案太浮夸”“无法穿出门去”“可使用性太小”。而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一条可行性创新性的发展道路,通过探究非遗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功能造型、结构技术以及材料工艺,用设计的思维与现时生活相联结,对传统款式进行功能性改造和美观性设计,满足人们生活功能与审美需求,使传统技艺被现代生活所需要。在市场调查中,认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应该“用现代设计理念重新设计”的游客达到85.39%,其次是“保持传统技法”(79.45%)和“开发高、中、低不同档次产品”(79.68%)(表3)。表明游客对于传统工艺的再设计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采取“手艺人+设计师+运营商”的模式,打造专业品牌。中国的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问题,部分传统手工艺商品属于高端奢侈商品,超出了普通游客能够消费范围,属于小众化商品。而较为普及的旅游商品则存在质量低劣、仿造、非本土化等问题,不受到游客欢迎。旅游商品市场需要通过批量化生产,实现从小众商品向大众化的中端旅游商品的转变,通过品牌化经营达到造型和工艺水准的保证。“手艺人+设计师+运营商”的模式已经在市场上崛起,由手艺人提供技艺技法,由设计师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商品设计,由运营商进行商品生产和品牌运营传统技艺、现代设计理念和品牌运营相结合,打造地方文化的特色品牌。

  改变传统手工艺非遗开发过程中“唯购物化”的现状,避免形成商业化过重的氛围,增强公益性文化宣传内容。商业化气氛过重使游客产生负面的旅游体验,应增加公益性的展示与文化宣传内容,以加深游客对非遗的理解。虽然游客对于获取非遗知识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支付费用的意愿很低。比如游客对手工艺品鉴赏的知识十分感兴趣,但却不愿意为此支付费用,所以手工艺品知识宣讲应该作为公益活动融入到旅游活动中,不宜作为旅游经济的来源。公益性的展示和宣传内容可以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辅助旅游业的发展。

  非遗的“跨界”可以是内部的,如蟋蟀盆制作技艺可以与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跨界”整合使砖雕书写板与红木家具配套成为适合当今市场需求的产品;非遗的“跨界”也可以是外部的,如与影视、动漫等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或与房地产、汽车等文化之外领域的跨界组合。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以更大的投入以苏州以外的更大平台来对苏州非遗元素或非遗符号进行品牌运作,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从非遗自身的“流变”,到非遗内部与外部的“跨界”,再到对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到对非遗元素乃至只是非遗符号的“多元诠释”。特别是对于这些“跨界”与运作,只要是符合《非遗法》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传承与传播不同保护措施要求的,我们都应给与积极肯定。

  [1] 肖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以大连市为例[J].文化学刊,2010,(1):124- 128.

  [2] 向勇.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开发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13(2): 44- 51.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对于羌族特色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大多仅停留于资料的收集,或者是依托于旅游业而进行的商业性开发,缺乏对羌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更少有人从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基于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地调查和挖掘,从历史渊源、目前面临的困境等方面阐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概况,探悉羌族主要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经济价值,以期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和政府部门有关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建设中的部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持。

  创意(create new meanings)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其明显的标志是具有知识产权性,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它可以融合到任何产业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David Thirsby(199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其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本质是一种文化经济,也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新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传承保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保护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羌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技术精湛,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集中分布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如玉米酒主要分布在马槽乡,古羌茶艺主要分布在曲山镇、擂鼓镇,水磨漆主要分布在曲山镇。至2010年,绵阳市羌族各类不同级别(县级、市级、省级、部级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69项,其中传统技艺类40项,传统美术13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基本保留着羌族的文化基因,得到了较好传承和发展。如现代羌人制作的羌绣、漆器、织毯等工艺,集功能性、本真性和装饰性等多种工艺集于一身,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工艺世代流传,极大丰富了中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内涵。

  近年来,为大力弘扬羌族文化,各级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尤其加大了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力度。2005年以来,绵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着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研究和抢救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也组织人员通过普查、确认、整理、登记、建档等方式,记录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收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物。在41项羌族传统技艺类中,县级有26项,市级11项,省级4项(羌族水磨漆艺,羌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玉米酒酿造技术)。尽管如此,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都处于濒危状况,传承后继乏人。

  从产业规模来看,2014年上半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长8.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0%,比上年同期提升了32.4个百分点,其中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对第三产业贡献日益突显。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就业人数和产值,在所调查的北川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中北川羌绣规模最大。2013年,北川羌绣企业及绣庄数量达到22家,全年培训绣工4500余人次,专业绣工达3000人,居家灵活就业绣娘达到1万余人,全年总产值4900万元,而其他几项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的产业规模则相对较小。从企业数量来看,羌族玉米酒和古羌茶艺企业各2家,而水磨漆和北川草编企业仅各1家;从从业人员来看,除了北川羌绣、北川草编较多以外,其他所调查的企业从业人员只有数十人;从产值来看,除北川羌绣外,所调查的其他几家企业年总产值从一百多万至四百万不等,规模相对较小。

  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要充分展示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遵循系统完整的传统方法,对材料使用、使用方法和加工制作过程等进行本真性传承。然而长期以来,现代文明的流水化、无差异化生产方式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非遗文化内涵遭到异化,手工技艺传承乏力,致使具有活态流变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灭失危险。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基本都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困,从北川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统计中可见一斑。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羌族草编虽然建立了一些培训基地,但依然难以满足企业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源问题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短板。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手工技艺企业中,除了羌绣规模相对较大,其他规模均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羌族手工工艺的主要障碍。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认为,创意的核心是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但在羌族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是关注如何保护羌族文化原生态的存在形式、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普遍缺乏创新。如相关产品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羌族手工艺品大多都拘泥于传统,过分注重保其原汁原味,普遍缺乏创意,民族图案本土气息过重,商品的观赏性与时尚现代感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羌族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开发,致使有些手工技艺传承保护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而对羌族手工艺品进行创意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创新设计时,应立足羌族的传统文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创作出具有新意、有羌族地域特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羌族手工艺产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否则,只有手艺没有创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就只能限于低端生产,其内部蕴含潜在价值和产业拓展空间就不能得到拓展。如将羌族草编与现代科技结合,研发动态的集声、光、智能为一体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创新企业的思维模式,如在羌绣题材内容、工艺风格和表现力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在保持原生态艺术神韵的基础上,组建研发团队,创新羌绣题材和工艺,开发以羌绣折叠屏风、画框、羌绣DIY套画产品、羌绣保健香包、羌娃等羌绣创意产品。

  此外,还可对羌族手工艺产业链进行创新发展,将其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向家居装饰和服装产业延伸,建立产业链式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和商品街、专卖场、批发点等。如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工艺应用于传统建筑与装潢,在保持手工艺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使其进入市场流通。

  发展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线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走体验经济的发展路线。毋庸置疑,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有效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传统手工技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因此,羌族体验型的手工艺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为核心,而其传承人是关键。为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可以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办非遗工作室或传习所,以生产促进活态传承,以生产促进文化传播,学生可以动手现场体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事实上,目前在绵阳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课外兴趣活动课和多个非遗工作室,广泛开展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承普及。如在陶艺工作室的传承人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创意设计制作陶艺作品,对传播文化、体验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羌族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既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还可使非遗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通过人人参与,分享传统,释放创造力,以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应该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免破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依托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建立嵌入式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不失为有效的路径选择,从而引导和推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化。

  随着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立足本土经济,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成为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因此,羌族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应秉承“政校企研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共赢发展”理念,遵循“传承文化、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目前,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羌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已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了深度的嵌入式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高校与社会的力量,在高校内建立嵌入式非遗工作室,开创性地培育热爱非遗文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技法精湛的民族文化工艺设计师,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也为手工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推广策略,可采用以下一些具体举措。

  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美术家网、雅昌艺术网、卓克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等网络媒体对羌族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免费的宣传和推广,推行线上营销、线下体验的全新营销模式;利用国内几大知名综合门户网站如搜狐文化、新浪收藏、雅虎艺术等设立传统手工艺专区;组织召开一些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或者申请举办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等规格较高的学术活动;建立相应的生产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加工、销售队伍;以城市为轴心,以旅游景区为销售链和售卖点,建立手工艺产品专卖街和销售点,并以市场为杠杆自我调控产品价格和品种;结合羌族旅游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对地方旅游形象的宣传,同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和手工艺产品的介绍和推介;同时还可利用手工作坊、传承人传习所、博物展示宣传、DIY、休闲购物等要素进行产品销售;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技能比赛,举办中外产品对比、交流、观摩展览,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构建多元化的销售网络,以进一步扩大羌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活态遗产,我们不能为了维持原态而希望遗产一成不变,这种过度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绝对不能借传承保护之名,大行获取经济利益之实,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因此,我们认为,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对其既要传承,也要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既要坚守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又要实现其产业化可持续性发展。

  [1]许思豪.手工艺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

  [2]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

  [3]储俊峰.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振兴的探讨[J].金田,2013,(11).

  [4]高月红.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05).

  [5]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6]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R].绵阳市文化局,2009,(09).

  [7]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概念、内涵、价值、保护原则和措施等方面,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宁波为例,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进行研究。

  浙江是我国的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2006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首批518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占了44个;2008年第二批510个部级非遗目录中,浙江占了85项,两批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拥有河姆渡遗址、天一阁等物质文化遗存,又拥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梁祝故事等口头传说、甬剧等地方戏曲、四明南词等民间表演艺术、骨木镶嵌等传统手工艺、“缸鸭狗”汤团等传统老字号、十里红妆等民间礼俗及丰富多彩的渔风渔俗等。其中,梁祝传说、宁海平调、奉化布龙、朱金木雕等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遗名录,徐福东渡传说、甬剧、姚剧、四明南词、宁波走书、骨木镶嵌、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石浦――富岗如意信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遗名录。到目前为止,宁波部级 “非遗”项目已达到14个,名列浙江前茅。

  宁波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全国先行一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至今,宁波市文化等部门抢救和传承了奉化布龙、余姚犴舞、宁海狮舞、前童抬阁、宁波走书、四明南词等民间文艺,培植和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和传承人才,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成功举办了象山中国开渔节、宁海中国开游节、宁波国际服装节、奉化弥勒文化节等文化节庆,特别是对以梁祝传说作为本源的梁祝文化进行了重点保护和挖掘,开发了梁祝爱情主题公园和鄞州梁祝爱情节等旅游产品,使宁波在对梁祝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等方面都在全国领先。但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化、宣传认识的不足以及保护手段不够等原因,宁波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面临消失的危险,如宁波走书、四明南词、宁海平调等口头文化和传统表演艺术濒临失传,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等民间技能后继乏人,全市23家传统老字号已所剩无几。另外,在对梁祝文化、“十里红妆”等经济价值高、产业优势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实质性推进力度不大。

  根据宁波市“十一五”发展规划,2020年宁波将被建成“海内外闻名的港口旅游城市”。虽然目前宁波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到GDP的9.5%以上,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宁波的国际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内旅游,旅游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能力在全国十个主要沿海城市中排名靠后 。其中原因较多,但最根本的是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档次不高,缺乏独特性。其实,梁祝故事已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民间文化,与旅游业结合的空间还很大;奉化布龙等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业发展结合可以丰富游览内容和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利用朱金漆木雕等手工技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利用渔港文化和渔风渔俗开发海洋旅游产品、利用宁波缸鸭狗汤团等弘扬宁波饮食文化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全民应各司其责。政府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政府应吸引宁波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加入,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唤醒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拥有者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各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活动,把一些非遗写入宁波市普及读物,让全市学生从课堂上积极普及非遗保护的知识,进而培养全市民众热爱非遗的观念,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遗的社会环境。同时,笔者建议有必要设立“宁波文化遗产日”,命名“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之乡”,发展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做大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建设民间艺术展示场馆,建立民间艺术产业基地。此外,通过媒体宣传、开设宣传论坛、建立网站以及建立交流演出机制等形式向国内外广泛宣传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国内外游客对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全民参与抢救和保护非遗的积极性,使广大民众成为非遗保护的真正宣传者和受惠者。

  首先,通过民间采风、调研等形式对宁波非遗建立档案、妥善保存和合理利用,用文字、图片、音像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实施“记忆工程”。其次,传承非遗的活态文化。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老艺人招收继承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要解除老艺人的生活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专心致力于非遗的传承弘扬工作,对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可实施激励措施。目前,宁波市已对2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了32个传承基地和31个传承人,这不失为一种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形式,建议能严格按照《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最后,要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区别开来,在科学的意义上保护,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地加以适当地利用。应严格防止借旅游开发名义过度采掘和滥用歪曲非物质文化活动的现象,更应杜绝借继承创新名义随意篡改和无端修正非物质文化中传统艺术的现象,力求做到不因保护招致破坏,而是在大力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基础上再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

  没有物质,非物质便难以传承,没有非物质,物质便成了空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要以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多的是精神范畴的东西,并且比较抽象,缺乏可感觉性,因而应充分考虑物质再现,与物质遗产相结合,对遗存等建造、制作过程富于历史传统的模拟,吸引人们参与,选择物质再现的项目和内容必须简单和易于操作,形式可以“在遗产地或者众多遗产集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建立一些能让传承者(表演者或工匠)经常光临的机构如文化中心、音乐厅或博物馆等”,强调的是不能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的原真性。如宁波的部级非遗越窑青瓷制作艺术的载体是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该遗址是国保单位,是中国古代青瓷瓷窑的代表窑址,越窑青瓷文化和越窑青瓷遗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所以对它们二者的保护应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保护好越窑遗址、努力挖掘和研究越窑青瓷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越窑青瓷工艺品,即使越窑青瓷制作艺术的古老民间工艺发扬光彩,又能为发展地方旅游经济服务。

  濒危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普遍特征,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宁波以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了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如何让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如何让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带动宁波旅游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民间表演艺术是所有文艺形式的创作源泉,以民间表演艺术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语言去表现,可以创作电影、小说、漫画、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产品。因此,将宁波民间表演艺术开发成为文化产品,使它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也会是很好的保护开发。比如梁祝,有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发的旅游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建议,将宁波其他的戏曲、曲艺等民间表演艺术也可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成音像制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推广。需要强调的是要保护性开发,既要保持原貌,又要使之很好传播。同时,以民间表演艺术为依托,在博物馆、旅游博览会、交易会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民间艺术表演是非物质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宁波的一些民间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审美价值,如宁海平调的地域性之强,程式化之讲究,堪称国内罕见,尤其是平调的绝活――耍牙,可与川剧的变脸、吐火等绝活媲美,被誉为东方绝技。此外,中外闻名的独特舞种余姚犴舞以及宁波走书、甬剧、姚剧等传统表演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强,都可为旅游所用。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贴近大众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最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比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虽然全国各地都过此节,但是各地的过法不一样,体现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也可为各地旅游业所用,关键是要深度发掘民俗的文化内涵,并开发相关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这一点是旅游业尤其需要注意的。2010年世博会即将召开,这是宁波向世界展示的绝好机会,充分研究宁波民俗文化,开发宁波民俗旅游产品,是宁波向世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载难逢的契机。就宁波目前利用民俗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来看,中国象山开渔节运作比较成功,但在突出体现目的地个性、加大规模和游客参与度、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宁波另外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十里红妆”已经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目前已经开发了国内唯一的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民俗博物馆,并列入了旅游景点。但还需在强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功能的同时,针对游客开发丰富多彩的参与性项目,如让游客体验古代十里红妆婚俗婚礼的活动,同时要与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相结合,举办十里红妆婚俗风情节庆活动等。此外,挖掘生产和销售功能,开发一系列有关红妆的仿古旅游工艺品,也是对十里红妆民俗的有效利用。

  每一个民间手工艺品种都凝聚着几代艺人的心血,饱受历史洗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的湮灭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要使民间手工艺术得到保护,就应该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把民间手工艺术品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宁波的朱金木雕、越窑青瓷、象山竹根雕、骨木镶嵌等历史悠久、富有浙东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有关部门可根据旅游纪念品开发“新、美、实、便、藏、流”的原则,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独特、设计精美、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实用性强、宜于收藏、经济效益好的旅游纪念品。为了既提倡手工艺品的“原汁原味”、保持手工艺传统的精湛技艺,又要考虑把手工艺企业和作坊做大做强,解决手工艺生产企业和艺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保护性开发民间手工艺品的实践中,要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之路。即企业和艺人可安排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创作一批纯手工精品,供政府、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以达到抢救、继承民间手工艺的目的。同时,推进技术改造,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纯手工,开发一些适应不同游客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满足大众游客的消费需求。用精品的声誉为大众产品树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其打开市场销路,实现经济效益,这样就有财力支撑企业培养人才和艺人创作精品,以市场化的产品养工艺精品,又可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目的。

  历史上的宁波餐饮业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如梅龙镇、状元楼宾馆、东福园饭店等都曾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如今大多名不见经传,只有淹没在宁波城隍庙美食区的缸鸭狗汤团店还在唱独角戏,但特色也不明显,虽然还供应宁波著名的传统特色小吃――猪油汤团,但主要经营的还是快餐。如何振兴众多宁波餐饮老字号,已经成为宁波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加大政府对宁波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外,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是一条理想的路子。政府及相关企业可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促进宁波地方旅游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宁波有关部门应重视宁波汤团、溪口千层饼等名优小吃的开发,认真研究和挖掘宁波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将品尝和观赏宁波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使游客在吃中感受宁波餐饮文化,于旅游中弘扬和宣传宁波餐饮文化。最后要将传统老字号保护与冰糖甲鱼、锅烧河鳗、彩熘全黄鱼等宁波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相结合,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使宁波菜与宁波港、宁波帮、宁波装、宁波景一起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五张亮丽名片。

  [2]伍 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5):123~126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珐琅的分支缘起于东罗马帝国,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引入、繁荣、兴盛、衰败和现代复兴几个阶段后,景泰蓝制作技艺被确立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景泰蓝制作技艺在中国的发展和“珐琅”在国外的发展,致力于探索一条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设计的传承之路。这不仅是非遗传播发展的要求,也是非遗对当代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源泉的使命所在。不仅对景泰蓝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非遗指由民间创作、民间文化等概念演变发展而来的,其内涵在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深入理解中不断丰富的文化遗产;广义的非遗指除狭义概念之外,还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形态、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划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技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本文中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手工艺类非遗记录和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状态,具有时展的烙印。研究手工艺类非遗需要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关照历史,放眼未来,探讨出一条适合其独特性质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景泰蓝制作技艺,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珐琅工艺的一个工艺品种,另三种分别为内填珐琅,微绘珐琅和大明火珐琅。关于景泰蓝有迹可考的起源是明人《新增格古要论》中对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等问题的导入。“大食窑出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日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大食国”即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佛朗”“佛H”既东罗马帝国,“佛郎嵌”即东罗马帝国的掐丝珐琅。如今,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祭坛饰屏,东罗马帝国一些圣十字架、圣遗物箱、圣书外装、王冠、首饰等,都是掐丝珐琅装饰,精致且富有色彩感。

  珐琅传入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珐琅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国,将其工匠俘虏押回中国制作珐琅器皿,并将此技艺传入中原。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美术全集,金银玻璃珐琅器》一书中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掐丝珐琅兽耳三环尊、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的作品”。

  明中期景泰前后,中国珐琅工艺最为成熟,釉面多以蓝色为主调,故以“景泰蓝”一词来代替掐丝珐琅,沿用至今。中国掐丝珐琅普及于明中期景泰前后,得益于永乐以来施行的开放政策,以及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大规模中外交流。

  清代康熙年间,设立珐琅作(造办处),专为皇家制作珐琅器,属宫廷工艺,但因康熙帝把精力专注在画珐琅上,使得掐丝珐琅逐渐衰落,乾隆皇帝时期重新出现兴盛局面,达到巅峰,景泰蓝制品从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器具转移到日常生活用具。乾隆以后景泰蓝随着国势衰弱而没落。

  民国时期,社会环境不稳定,景泰蓝的发展也随之起起伏伏,直到1949年,景泰蓝迎来了从垂死到复活的转折点,由梁思成、费孝通、徐悲鸿等9人组成的关于特种手工艺问题的研究机构,抢救了濒于灭绝的景泰蓝艺术。新中国成立后,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泰蓝的精髓在于其带给观赏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其华丽、精致的审美感受又源自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独特性,这取决于景泰蓝工艺和材料两个方面。

  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来看,景泰蓝制作技艺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等工序,还与绘画、堑刻、镶嵌等艺术相结合,使其有更多的创意发散空间。掐丝运用的铜丝可粗可细,营造动态的线条感,完成一件景泰蓝作品如同画一幅画,没有特定的主题限制,可以随意发挥,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灵感的来源,这使得景泰蓝的种类、主题不受限制;贵金属与宝石的搭配总是相得益彰,在景泰蓝作品中使用镶嵌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宝石的魅力,不同的宝石有其不同的寓意和审美特征,起到提升和丰富景泰蓝价值的作用。

  从景泰蓝的材料选用来看,景泰蓝分为了胎和釉料的选择,景泰蓝的胎一般为铜胎,但不局限于铜,也有用贵金属如金、银制成的胎形,因金属具有延展性好,可塑性强的特点,使得景泰蓝在造型方面几乎不受约束而具有造型优势,且贵金属具有坚固、耐腐蚀的特性,使得其可运用的领域开阔;景泰蓝的表面施以釉料,再通过800℃~900℃的高温烧制成玻璃状的釉面,随着工艺的发展,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釉料种类不断增多,品质不断提高,能烧制更丰富的色彩,表现更细腻的感情,经过烧制后的釉料还具有一种玻璃的特性,剔透,亮洁,极具装饰性。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珐琅的分支,在国内取得了较大程度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北京,以北京珐琅厂为代表,在拓展景泰蓝使用领域上做出了较大突破;“熊氏”家族珐琅企业也以世界级的工艺水平在国际国内展会上取得喜人成绩;上海老凤祥也为培养景泰蓝制作技艺传人,保护非遗传承而设立了老凤祥珐琅有限公司。国外对珐琅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尽显其精湛的工艺水平,以大明火珐琅和画珐琅尤为出众。专注珐琅饰品的FREYWILLRE将珐琅的绚丽色彩开发到极致,世界顶级奢侈品牌卡地亚、爱马仕、香奈儿等也十分钟意珐琅工艺,在众多产品中有所运用。

  但普通大众对景泰蓝的认知还停留在故宫博物馆陈列的明清时期的展品上,他们多为铜胎掐丝珐琅,以蓝色为底,配以黄色、绿色、红色釉料,镶嵌各式珠宝,感觉古老久远,皇族气息十足,高冷奢侈,用于欣赏、收藏和拍卖,缺乏实用性。普通大众对景泰蓝的狭隘认知使得这项中国古代伟大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显得高不可攀,让人望尘莫及。这也是使得景泰蓝一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的原因之一,阻碍了景泰蓝在现代的发展。

  其实景泰蓝早已跳出了,人们对它的固有形象认知,开始了各领域的创新尝试,在当代景观设计、当代首饰设计、当代装饰品设计和当代钟表设计中都做出努力,试图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教育大众对景泰蓝进行重新认知,是景泰蓝继续向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对于日本的七宝烧、欧洲的画珐琅所使用的原料,景泰蓝的原料较为粗糙,烧制容易出现沙眼等瑕疵。景泰蓝制作在原料的选用上存在局限性,传统原料由于含(铅丹)硼砂、玻璃粉,虽然都是天然石材和其他矿物质配比而成,但其化学特点还是会使景泰蓝制品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不符合环保的国际化趋势。在材料运用上相对国际标准滞后,缺乏创意材质的运用与结合。烧纸细节的处理能力仍然处在比较滞后的状态,不够精致,品质较低,没有快速生产能力。

  景泰蓝制作技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从事景泰蓝制作的工匠被高薪聘请到国外,致使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原料、配方和工艺精髓流失异国;前期由于行业经济不景气,许多景泰蓝制作工厂相继倒闭,致使许多工匠放弃该行业另谋生路;烧制景泰蓝的工作环境温度高达800℃,缺乏好的激励措施吸引年轻人投入、坚持该行业。景泰蓝对于图案设计的开发缺乏投入量,设计师对于景泰蓝作品的设计感不强,程式化泛滥,直接借用、挪用复古纹饰和现有设计太多,对于图案本身的创意性开发不够重视。图案设计人才与工艺制作人才往往难以两全。

  景泰蓝制品具有一定的保值性,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如今市面上充斥着仿珐琅制品,它们的材料成本底,大规模生产,价格实惠,但品质远低于景泰蓝制品;在中国,消费者难以寻求一个官方的途径购买到真正的景泰蓝,没有知名的专注景泰蓝工艺的品牌给这个行业树立标杆。在众所周知的如FREYWILLE、卡地亚、爱马仕等大牌都用珐琅工艺的名号来显示自身产品的高贵和工艺的精湛。中国亟需出现一个有品质有历史感的景泰蓝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度,发展中高端的品牌化之路。

  当代设计既针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又聚焦高端奢华品牌。当代设计解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当代设计包括了当代平面设计,当代景观设计,当代工业设计,当代首饰设计等多个领域。

  当代设计吸收各种元素进行设计、创作、再创作。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独特性使得它能与当代的首饰设计、景观设计、装饰品设计相结合,并融入当代设计庞大的设计链条,在首饰界走高端定制路线,同时介入当代景观装饰设计走一条高端奢侈之外的亲民、大众化的路线,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非遗传承的要求。

  景泰蓝的造型特点使得景泰蓝的造型不受材料限制,甚至更适合大型器件的制作,制作工具的发展,成为制作景泰蓝大型景观艺术品的先决条件。北京市珐琅厂近几年一直把发展重心集中在室内外建筑装饰、城市景观工程等环境艺术装饰上,由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设计监制的北京朝阳门外昆泰国际大酒店门口28米长的《花开富贵》喷水池,首都机场专机楼内一个大门垭口的景泰蓝装饰,澳大利亚一家五星级宾馆定制的景泰蓝壁画都是体现景泰蓝在涉外装饰艺术上的创新。

  传统的大理石喷水池,造型上局限于欧式的立体几何状和人物雕塑,色彩单一,材质透着出石头的冰冷无亲和力。景泰蓝工艺制作的喷水池,不仅色彩多样,吸引眼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且造型不拘―格。该景泰蓝喷水池的成功建立,是改变景泰蓝公众认知的重要环节,是公众景观领域的创新,当代景观设计的突破,也是景泰蓝产品领域的大胆尝试。

  景泰蓝原有器型多为摆件、装饰,在此基础上,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装饰品设计,融合当代设计思想,中西结合,打造独特审美优势。上海老凤祥余士渭设计监制的银掐丝珐琅凤鸟镶宝大烛台现收藏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中。烛台多为西方所用,但从纹饰和色彩选用上又透出浓郁的中国气息,整体为红蓝经典配色,制作工艺为银胎掐丝珐琅,用重达10公斤的纯银打造,镶嵌石榴红色的宝石,使用挺立的公鸡、优雅的芍药花、连绵的菱形图案,俏皮的卷云图等装饰元素,为中西合璧的优秀设计作品。

  装饰品是为了展现拥有者独特品味和不凡气质的物件,材料的使用有陶、瓷、金属、木、竹等。景泰蓝属于高端装饰品,其材料昂贵,工艺复杂,产品保值,除了装饰效果外,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在进行当代再设计后,可使产品既具备浓烈的中国特色,又能中西结合,甚至有现代国际化特征,景泰蓝在各领域进行创新尝试的同时,需要继续在装饰品界的保有量,推陈出新,守住这片天地。

  景泰蓝的釉料颜色鲜艳、丰富,烧附的质感具有玻璃的质感,又比玻璃更坚固,具有金属的特性,又比金属更具色彩表现力。这使得景泰蓝与当代钟表设计的结合成为可能。2007年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会上,“熊氏珐琅”与北京手表厂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款银坯掐金丝珐琅夹板的陀飞轮腕表――“蝶恋花”,受到举世瞩目,在掐丝工艺上,使用仅有0.04毫米的金丝,属于世界级最细掐丝。金丝越细,表现力越强,能够更好地勾勒出所需图案。

  卡地亚的钟表从很早起就开始使用珐琅工艺,为了突出其优质奢华的风格,还同时使用了多种工艺和珍贵材料如贵金属、钻石、宝石、珍珠母贝来提升价值。卡地亚的珐琅烧制工艺多为大明火内填珐琅,也有少数作品采用金丝勾边。卡地亚烧制的珐琅色彩纯净,明快,更研制出了半透明镂空的珐琅工艺。该工艺作为掐丝珐琅的演绎,将半透明镂空珐琅绘制在半透明底板上。卡地亚北极熊腕表表盘便是采用这种半透明的镂空珐琅工艺。同样的珐琅工艺在爱马仕也屡见不鲜,运用在表盘上的珐琅工艺极大地拓展了品牌产品的色彩空间,具有琉璃的剔透感,又能抵御时间的磨蚀。

  钟表不似装饰品可大可小,掐丝珐琅工艺在钟表上的运用极其考究,作业面积小,对做工的要求更加严苛。材质选用讲究,用在电子机芯的钟表上可增加其附加值,用在机械式钟表上更添异彩,展现的内容更丰富细腻,色彩明艳,形式出众,更有甚者,与珠宝镶嵌工艺相结合,极尽奢华。对于景泰蓝制作技艺精益求精的方式莫过于将其运用到钟表设计上,不仅是考验了景泰蓝设计师对工艺熟练程度的掌握,也是对工程师在技术与艺术融合、实现上挑战。

  中国品牌中尚未有专属的高端景泰蓝首饰制品,但在瑞典,有一个专门做珐琅首饰的品牌,叫FREY WILLE。自1951年起,至今因其对珐琅的专注,已成为瑞典国宝级的珐琅首饰品牌。FREY WILLE的设计取材来自方方面面,有古文化如埃及和希腊,有著名艺术家如莫奈、慕夏、克林姆及百水的经典。每个系列由构思、初稿至问世都经过多重工序,FREY WILLE的艺术团队经历岁月的试炼,将每件珠宝精制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追求手工精致和完美并寄予丰富的浪漫情感,创造永垂不朽的传奇,深受喜爱。卡地亚和爱马仕也推出了系列的珐琅首饰,多采用品牌自有的纹饰,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广为大众喜欢。

  首饰也属装饰品的一类,佩戴在拥有者身上,有体量小,造型精,价值高的特征,景泰蓝在首饰领域发展可谓顺其道而行,如鱼得水,既不受造型限制,又具有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和较高的附加价值。首饰行业过于饱和,竞争激烈,唯有良好的设计,精细的工艺,稳固的品牌形象才能在首饰领域胜出。这是景泰蓝在未来品牌发展之路的主品牌市场。

  首先,景泰蓝传承历史久远,从元朝始引入中国,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稳定的形象已经深入中国人心。1955年,作家叶圣陶写的《景泰蓝的制作》选入小学课本,详细地描述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制作程序复杂,制作成功概率较低,制作费时。饱满的型、精美的纹饰和迷人的色彩,留在了人们初识景泰蓝的记忆里,给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传承介入当代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心理情怀。

  其次,现代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日益成熟,景泰蓝的工艺越发具有考究的价值。在景泰蓝的传承过程中,一直有技术和工艺无法实现而带来的成功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生产水平提升使得烧制景泰蓝的成功率大幅提升,技术人员的培养也会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变得更容易。已有的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的创新之路使我们看到了当代设计与传统工艺融会贯通的无限可能。

  再次,基于景泰蓝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等优点和特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景泰蓝色彩、纹样、造型、工艺和材质等方面的追求,有美化和提升形象的审美需求;对文化产品的好奇心和占有欲,导致的投资、保值的经济价值需求;持有高档艺术品,表现自我生活品位,满足内心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体现拥有者的高贵品味、独特鉴赏力及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情节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

  最后,非遗传承需要市场来带动,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承。新兴的景泰蓝市场尚未饱和,有大量的利基区间,国民购买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内涵丰富,品位高档的产品有消费需求。这一片广阔天地鲜有中国式奢侈品,以贵金属打造,结合多种工艺,纯手工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打造的新兴消费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开发区间,开发这片市场,有利于填补中国本土市场上中国奢侈品牌的漏缺,特别是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结合了当代设计思考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也指日可待。

  在原料环节加强对原料的筛选和处理技术,技术的保存与进步,景泰蓝制作技艺不断发展源于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新技术带来的革新,才是推动产业往前发展的动力所在。技术上的维护需要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由国家和企业出面,从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支持,解决人才断层,非遗继承人青黄不接的现状,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引人才导向景泰蓝制作的市场。

  市场需求带动非遗传承,景泰蓝市场一直以来属于高端消费市场。为景泰蓝寻求一个传承发展之路,需要将景泰蓝从收藏市场转移到大众市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刺激大众对景泰蓝制品进行消费,开发普通消费者对中高端首饰、装饰品的潜在市场。在保存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进行景泰蓝设计的跨界转换,从单纯的摆件、器具市场进入高端饰品市场、钟表市场以及公共景观市场,让景泰蓝的细腻品质潜移默化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进入跨界领域后需要建立品牌规划,品牌建设需要稳步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