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万和城娱乐挂机!7月18日,石湾镇街道召开“魅力陶都、活力石湾”三年行动誓师大会,发布八大行动计划,以“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石湾文化复兴行动位居榜首。
“美陶湾”是石湾发展的题眼,也是国内中心城区以文化产业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
佛山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名列其中。
这次石湾正式发布的“美陶湾”计划,提出了“245111(2个定位,4个目的,5类目标人群,1个产业生态圈,1个工作逻辑,1条工作路径)”的思路。
这既是对市委要求的响应,又是对市民文化情怀的呼应,也是对文化创意市场需求的回应。
1984年,石湾区正式成立。从1987年石湾区第一次党代会,到1998年石湾区第四次党代会的11年间,党代会报告对于文化领域的着墨重在文化事业发展上。2003年,禅城区第一次党代会首次将南风古灶作为旅游景点写入大会报告。2006年禅城区第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文化资源开发产业化”。2021年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两次提及“文化产业”。
美陶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城市发展的新尝试。改革开放以来,石湾经历了两次比较明显的产业转型。第一次是20世纪末,从农业走向工农并举,直至以工业为主;第二次是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贸服务业等成为石湾的主导产业。
时间来到2022年,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城市形态等制约石湾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日渐凸显,突围已是时不我待。从国际国内城市发展实际看,中心城区以文化产业为主导迈上发展新台阶的成功案例,远似巴塞罗那、柏林,近如武汉、长沙、景德镇等。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这句诗形容石湾陶艺之妙。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石湾陶艺的溢美之词不绝于史。但究其本源,石湾陶最初来自人民的现实生活需要。
5000多年前的贝丘遗址陶器,是珠三角先祖对于满足生活日用陶的最初尝试。古代出海的货船上,也少不了石湾窑的瓦缸、陶盆。到改革开放后,石湾建陶更是走进千家万户。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生活水平的提升,石湾陶也从日用陶向着美工艺术的方向演化,许多名人名家称赞石湾陶塑“栩栩如生”,海内外许多瓦脊都印刻着石湾印记。
在这个意义上,石湾陶同时承载了人民 对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
美陶湾是石湾的西片区,这里目前保留了大量的旧厂房、旧民居,但大多数处于低效开发状态。通过建设,这些物业活化利用能形成独具文化特色的片区风貌,整体提升城市形态和品质。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美陶湾不仅仅是为了国内外游客来“逛吃逛吃”,这里还要集聚青年创客、设计师、艺术工作者、陶艺大师等人群,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理解美、创造美,传播美。
谓“陶”者,是石湾乃至佛山的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文化标签所在。
据史考,至迟在北宋,石湾窑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中心之一。大家熟知的“石湾瓦,甲天下”最早见诸于清代朱彝尊所编的《明诗综》。这说明,明代石湾瓦已誉满天下。今天,在历史的沉积中,美陶湾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跨界+时尚+体验”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为佛山更加擦亮独一无二的陶文化品牌标签。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美陶湾,一定能为中心城区以文化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的石湾贡献,打造新时代的石湾样本。
他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城市发展有三类需求。基础性需求,强调城市系统功能基本健全,保障基础安全需要和人民基本福祉的提升。成长性需求是城市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撑,要让城市容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超越性需求,侧重打造城市影响力,谋求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美陶湾的建设,既是石湾作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要破除工业城市发展“周期律”的成长性需求,更是谋求打造城市品牌影响,在区域竞争中找准赛道,直线超车的超越性需求。
这里旧居旧厂众多,要从长远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在规划开发上要慢工出细活,而不要图一时之利大拆大建地产项目,要让陶文化成为城市风景的核心元素。
在石湾美陶厂或者其他类似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设佛山陶瓷文化博物馆,将成为佛山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标杆。同时,注重与周边小景互动体验。这个工作宜快不宜慢,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但这单靠石湾一个街道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上级部门、社会各界的更多关心支持理解和认同。
,石湾陶文化在岭南广府文化和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文化沉淀让这里日臻繁盛;
,从古代陶工,到近代商贸兴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工业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更名噪一时,无不是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结果。
——东平河畔、大雾岗下,年轻的创业者、设计师、艺术工作者、陶艺大师和国内外游客,徜徉在旧居旧厂间,在传统陶文化与现代创意跨界融合中诠释和体验新时代的岭南文化故事,石湾、禅城、佛山,新时代的发展卷轴也在徐徐展开。